东京美术塾 - 全国统一电话:
4年前
标签: 学科介绍




本周对谈活动的嘉宾是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科毕业的设计师前辈。在此次对话中,前辈跟我们聊到了设计的「人格」。


卓先生为没能参与的小伙伴们总结了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今后的对谈内容感兴趣的同学记得扫描文章最后二维码报名参加。



 /      先 为 大 家 简 单 介 绍 下 嘉 宾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United States Bachelor of Fine Art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            

 武蔵野美術大学造形研究科デザイン専攻    

 基礎デザイン学コース    

    硕士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            

 导师:板东孝明、原研哉、小林昭世    


 
/ 为 什 么 在 美 国 本 科 毕 业 以 后 会 选 择 来 日 本 ?  

Hello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再次受到我们卓先生的邀请。今天想详细地谈一谈我在武藏美基础设计学科的一些学习经历以及我的整个毕设的思考以及制作过程。我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在大二的时候,我选修了插画、染织等课程,就接触到了很多日本的文化。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纽约实习了一年,后来为什么选择来日本,也是因为我对日本在设计上的手法和观念比较感兴趣,东京是在国际化的同时也保留着很多自己文化审美的城市。具体来说,我跟很多人一样,对武藏野美术大学的了解是从原研哉老师开始的,我从高中的时候就读过原研哉老师的这两本书,《设计中的设计》和《白》。原老师让我了解到一些东方哲学和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广告、品牌等商业领域中。相信很多国内的同学认识原老师是通过这组无印良品的广告,这也是比较老的一组广告了,应该是2003年的设计,刚开始看那时候还小,不太理解里面的内涵设计,当时只是单纯的画面观感让人感觉比较舒服,后来进入大学才渐渐明白余白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      关 于 武 藏 野 美 术 大 学 基 础 设 计 系    


 来了日本之后在准备考研的时期, 才逐渐对基础设计更为了解. 我的本科是视觉传达, 但是通过原研哉老师的一些著作,展览和设计作品渐渐对基础设计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相信很多同学一开始也是会有”不知道基础设计到底是一个什么学科”的疑惑, 亦或是不清楚基础与视传之间的区别。其实基础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去考虑一个问题,“设计到底是什么?”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实, 剖析问题, 再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基础是一个对表现方式不局限于平面的学科, 你可以做产品, 也可以做映像。    

 

 

就像这个学科基本配置图来看, 最中心的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设计论, 设计轮也就是要结合基础与应用, 实践与理论, 感性和科学, 从造型, 言语, 环境, 情报, 以及生命等等的视点来论述一个综合的设计观念。第二个重要的是记号论。记号论是源于英文Semiotics这个词, 其实中文翻译应该叫符号学更贴切。不过基础学科在这里所注重的是在设计中造型与言语之间的联系, 以及它是如何通过文化背景与设计手段来让一个造型达到传达意义的效果。接下来与记号论并行的是オートポイエーシス論, 英文是autopoiesis, 也就是自创生系统概念。这个概念原本的意思就是自我生产, 而我们需要去观察那些因生命, 环境, 社会而自发形成的事物。例如物质的形成, 或是人类的知觉, 从而去思考我们创作的根源与需求。然后外面这一圈就是更详细的科目分类。比如Typography论, 这里不光指字体和排版, 更是文字与情报的处理方式。然后是言语论, Communication 交流论, 现代科学论,人工智能论, 社会学特论, 映像工学等等。结合这些所有的概念, 如何去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领域并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就是基础学科比较关心的问题。



说到基础设计, 或许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最开始的印象只有原研哉老师。其实基础设计的教学理念很多都是学科创始人, 向井周太郎老师设立的。向井老师是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的, 随后在同学科的大学院在学期间, 得到一个国费留学生的机会, 前往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学习设计。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乌尔姆造型学院, 但应该听说过包豪斯设计学院吧。在包豪斯因为政治被迫关闭之后, 有几位设计师创立了“战后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这个学院在近代使得包豪斯的理念与精神得以传承,也使设计能与更多学科领域产生联系。向井老师留学归国后开始从事工业设计以及设计的研究工作, 随后于1965年在武藏美创立了基础设计学科。而向井老师的两部著作, 设计学与形状的诗学, 是基础设计的学生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两本书。



2013年,向井老师退休后十年, 向井老师在武藏美美术馆办了一个展览, 把他多年研究的成果都展现了出来。这个展的名字叫世界プロセスとしての身振りー作为世界生成的律动。武藏美的出版社也出版了关于这个展览的书籍,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它探讨了许多生命的律动与本质生成中能与设计相结合的问题。而我也是被向井老师的这个“身振り”——身体律动的概念影响才有了一些后续毕设相关的研究。


 

 /      关 于 我 的 导 师 们    

 

 

至于现在基础设计学科的教员配置的话, 主要还是以这几位专任老师为准。原老师担当的是交流设计, 设计学。小林老师是设计学与记号学。柴田老师是产品设计。板东老师是typography和协同论。菱川老师是映像。最后一个老师田中老师, 是去年新加入的副教授。他负责的是多媒体类的设计。今年柴田老师应该是因为工作关系, 从专任教授变成非常勤教授了. 如果有需要考柴田老师的同学可能需要跟学科确认老师到底还能不能带学生。


然后这些是老师们的一些代表作。所以从这个教员配置还是可以看出来基础设计并不是以平面设计为主, 而是尝试让学生从不同的领域来考虑设计本身该以什么形式存在。


另外想点一下基础比较重视的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形态论。也就是基于德国思想家科学家歌德的自然观与形态学理论,以造型领域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形态。比如下面这两个学生作品, 就是去重新展现了一些我们平时会忽略的造型。另一个是visu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视觉传达。它注重的是透过视觉几号的使用来展示人类记忆中对事物的既定印象。比如左边这个作品的名字叫柴犬, 右边的是the base of dinner 晚餐的根源。刚刚在概念的部分一直强调的事物的本质, 在这里也就是人们的印象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什么的。是基于造型, 颜色还是什么其他的情报, 是一个我们要去思考和发现的问题。


 ·板东孝明    

而我为什么会对“文化”这个概念产生兴趣, 除了我自身在海外生活多年对自己的identity产生疑问的经历, 也有来日本后受到老师的一些影响。入学后我选择了板东老师来作为我的主要指导教授. 可能很多同学都不太了解板东老师. 他曾经也是基础设计毕业的,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刚刚提到的typography字体排版设计以及synergetics 中文翻译叫协同论, 其实是根据美国建筑家富勒的理论, 把这个多面球体构造轻量化了, 像右图这样这个球体可以应用在很多装置上, 比如LED灯光。



因为近年来板东老师比较注重素材的研究以及文化教育交流, 他每年都会带着武藏美的学生和印尼一个理工大学的学生一起用竹子来完成这个球体的制作. 如果有同学在开放日或者艺术祭的时候来武藏美参观的话可能也有机会看到草坪上有这么一个球体。


而板东老师现在在进行的这种把富勒球体轻量化, 并且用自己本身文化中所具有的素材特点来制作这个球体, 还把它进化成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给了我一些很重要的思考与启发。这种不同领域间文化的融合以及创新让我不禁联想到日本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善于结合与交融的特质。




/ 关 于 我 的 毕 业 设 计


 我的研究题目是和之振舞——隐藏在身体姿态中的日本文化符号。振舞furumai这个词其实是从日语中的一个四字词组, “立居振舞tachii furumai”中来的, 它代表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与姿势. 比如像茶道, 能乐武道等等的日本传统文化中,  对身体的姿势和手部的动作的控制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这种具有仪式感的审美以及对”道“的一种敬意, 仿佛是展现了日本文化中万物有神灵的自然观. 而我关注的重点是, 为什么这样所谓的一种约束和规定, 会是一种文化上的美。    

 

 而这种美是一种动作的美, 是一种在运动中才会呈现出来的美. 所以我在考虑表现方法的时候希望能通过最直接的方法来展现这些动作的本质, 通过资料文献搜索认识到了瑞典心理物理学家贡纳尔约翰逊的灯泡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在把灯泡装置在人体的头部和关节处, 在黑暗中观察这些运动的点. 通过实验, 约翰逊验证了人类具有Biological Motion 生物动态感知的能力. 也就是即使我们不能看到一个运动物的全貌, 也能根据记忆中的印象对这个被”纯粹化“过的动作产生认知。”    

 


・关于我的先行研究

我在前期寻找到了一个瑞典的物理和心理学家,贡纳·约翰逊,他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灯泡实验,内容就是把灯泡装在人类一些比较关节的地方,例如,头部、肩膀、手、跨、膝盖、脚之类的地方。然后把人放入一个暗室之中,去观察这些人运动的点,通过这个实验,约翰逊证明了人是有一个叫做“生物动态感知”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 即使人不能看到这个运动物的全貌,依旧可以根据记忆中的印象,对纯粹化过的动作产生认知。  


 


而国外也已经有不少人运用这个原理做了一系列的作品。例如这个动画是用点和线的方式重现了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中的舞蹈。    


 

 

除此之外, 日本有一位叫佐藤雅彦的研究者, 现在是东京艺术大学映像学科的教授, 他也根据约翰逊的实验有过一些研究与作品. 这本著作”差分”中提出了人类的感知中有补充完成的能力, 比如看到两张图能够补充出来他的动态过程以及逻辑关系。


而佐藤有一个跟三宅一生合作的很有名的广告, 用点和线还有字母去完成主要的身体关节去展现模特走模特步时的独特姿态。



 

  ・关于我的分析          

所以起初,我选用了同样的方法,去表示一个日式的传统动作是怎么运动的,比如坐下和起身,还有拉上日本和式门之类的动作。经过老师的建议, 开始注意到一些文化体系内才成立的动作。比如日本的能乐中的舞蹈。


后来我开始对日本的这种礼节与动作产生兴趣。进一步地进行了资料的搜查和研究。当时就注意到现在很多的日本礼节都是源自于小笠原流礼法, 而这套礼法曾经是为了规范武士的动作。它对于美的定义是”减少无谓多余的动作”, 用最简单优美的动作来展现身体。


通过这种图示,我就能很显而易见的发现,他们一般是不能走斜线的动作。后来,包豪斯之舞给了我灵感,用包豪斯的舞台指导老师-奥斯卡·斯莱默的话来说:“在表演中的人体就是一个在运动中的建筑。”所以,我找了很多人体与几何图形的展示作品,拓宽了我的展示思路,增加了几何构造的可发展性,来增加视觉的表现力。



 



所以我自己整理出来的思路是, 像礼法这般时常需要保持身体的中心来作动作的本质, 是否就是一种人为的秩序。而保持人为秩序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与自然的对抗, 也就是熵减运动, 而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 追求美的本质冲动, 也就是追求有序生命的原始欲望。



熵减运动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里稍微简单地解释一下。熵, 也就是Entropy, 它是物理中的热力学第二法则, 也代表了运动这件事物本身。而熵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熵增一种是熵减。熵增是自然事物的发展相方, 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趋向混沌。例如时间流逝就是熵增的一种表现, 而且时间是不可逆的。熵减就是在外力的作用下雨自然的发展呈逆向运动, 从而达到趋向秩序的效果。因为是逆向与事物发展的方向, 所以在熵减的时候会消耗更多的意志和能量。所以我们在很散漫地坐着的时候会感觉轻松, 但是在需要端正坐着的时候会感觉辛苦。是因为我们在保持秩序的同时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关于我的设计          

我的作品最后分成了海报, 动画以及书三个部分. 这是第一张海报, 图上的几何结构是根据歌舞伎的一个姿势来构成的. 白色点就是人体的头部与主要关节.这是第二张海报. 这个图是弓道的一个姿势.我还制作了一个动画。

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擅自使用            


 

动画主要是展现了弓道与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文化中身体姿态的快慢对比, 最后一个部分是把这两种不同种类的动作, 一个是竞技一个是表演, 把关节的部分用弧线连接, 从而表现他们之间的运动以及几何关系。


而第三张海报,则 列出了动画中所用到的所有样式的发展.。从点到线到面。第四张海报介绍了两本书的制作,一本是抽象一本是具象的表现。

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擅自使用            


 

第一本叫 the book of variations 通过封面上这个女性穿着和服时的基本站姿来进行平面的几何样式发展。比如可以与框架的四点产生几何关系,或者变成一个切割的圆形,或者是连接两点 找出它的平面图形关系,第二本叫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sture 就是姿势的表象的意思 。


我也想通过这样的一种实验来看看我们对于文化本质的认知与印象能简化到哪一种程度。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看武藏美的优秀毕业展的话会看到这个简化展示。不过现在因为疫情原因书籍作品不能翻看了。所以我的作品是一个运用了西方几何学构造的方式来表现了一个日本文化的动作, 从而想要验证我们的生态运动感知能力在文化层面上能够活跃到什么程度。还想要探讨我们对于文化本身的一些感知和记忆印象, 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


 撰文:李卓    

 作品图片:嘉宾    

出品:TAKU&TADA  


 



/ 下 期 预 告    


7月15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插 画 中「 有 趣 的 灵 魂 」        



Guest|宗前辈

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硕士


 
 

7月还会有多场有趣的座谈等着大家来做客,想要报名参加或是了解更多留学相关信息的同学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咨询我们。  


▽        



- END -  

©原创文章 转载请获得授权  



精彩文章回顾

 

 1.对谈回顾|对话武藏美出身产品设计师靳梦    

   

 

 2.对谈回顾|     对话武藏美视传前辈设计师杨可一

   


3.对谈回顾|对话多摩美统合硕士胡俊杰